今年春节后,大学毕业四年并在成都购房安家的李敬波,回到巴中农村老家创办养牛场。他为何丢掉好好的工作不做,偏要回乡当“牛倌”?日前,记者前往巴中市巴州区清江镇石燕村,对李敬波进行了采访。 牛还没喂 销路已经找好 2004年,李敬波从四川大学成教法律专业毕业后,留在成都工作。去年夏天,他和几个从事畜牧养殖的朋友进行深入交谈后,觉得搞养殖有前途。一个想法在他脑子里逐渐明晰起来:回老家养牛。 去年12月底,李敬波开始实施考察了几个月的方案。在查阅了众多资料,并到一些养殖场走访之后,他决定选择合同化养殖和销售的模式。经过多方打听,他和山东一家具有完备的养殖、产销和加工基地的大型养殖公司签订了养殖购销合同——他从该公司购进小牛回家养殖,小牛出栏时,公司回购。合同上约定了收购保护价,经测算,每养一头小牛可获得近3000元的毛利润。 搞养殖,李敬波还面临着技术上的难题。去年底,他到山东的养殖公司参加了技术培训,又到成都几家养殖场参观学习。有了充足的技术准备后,今年正月初二,他回老家开始修建圈舍。在办好修建养殖场的相关手续后,他离开繁华的都市回到农村当起了牛倌。 告诉记者:“谁说大学生不能养牛?养牛也可大有作为。对于我来说,养牛就是我的事业。” 边养边建 32头鲁牛入住 李敬波的养牛场建在他的老家——巴中市巴州区清江镇石燕村六组,两大间砖混结构的养牛棚掩映在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中。“那边的棚目前作为铡料、拌料的场所,要隔一段时间才会养牛。这边的棚已养有32头牛,其中 ‘利木赞’22头,‘西门塔尔’10头,都是我3月份从山东买回来的小牛。”李敬波带领记者参观他的养牛场,“别看这些牛小,重量却不轻,有的200斤,有的400斤。都是好品种,把它们从山东弄回来,花了近8万元。” 记者了解到,李敬波的养牛场是今年春节后开建的,经过两个月的努力,目前养牛场已建了近700平方米的圈舍和储料池,还有配套的机器、水井,另外还种了近8亩高产青草。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加上买小牛的费用,已近20万元,“养牛场现在只是初具模样,还有很多事情要做,比如路面的硬化,还要建沼气池……得一步一步来。”李敬波说。 逐步发展 带动乡亲致富 李敬波接触养殖业的时间不长,但对牛的习性、生长周期等并不生疏,口中不时冒出“子代”、“父本”、“母本”等专业术语。他已学会自己给牛打针,配药。他说:“这些都是给逼出来的。创业不吃苦不行,不坚持更不行。” 看着小牛一天天长大,李敬波开始展望未来,“到今年国庆节前后,第一批牛长到1400斤就可以出栏,先期投入的资金能够回笼了,那时再发展多种养殖——引进波尔山羊和小尾寒羊,利用牛粪养蚯蚓、种香菇,再用蚯蚓养鸡。” 李敬波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:让乡亲们从现代养殖中得到实惠。“我到山东考察时发现,当地很多农户从养殖中尝到甜头,那里实行‘公司加农户’的模式。这种合作模式也可搬到巴中来,我现在所做的就是自己先行动起来,然后带动大家一起致富。” |